『鼠人案例』理论Ⅲ
如果我们想要掌握那些互相作用而造成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回过头来注意,对患者成年后和童年生病的加重原因这个主题,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当他二十多岁时正面对一个引诱:想要娶另一个女人,而非他深爱许久的那一位,这时候他就生病了;他借由延缓所有必要的预备行动,来避免对此冲突做出决定。他的精神官能症赋予他这样的一个办法。他在所爱的淑女和其他女孩之间的犹豫不决,可以被化约为在他父亲的影响和他对淑女的爱之间的冲突,或者也可以说,是在他父亲和他的性客体之间的冲突下做出选择。尤有甚者,一生中他总是明白无误地成为爱恨冲突下的牺牲品,关于淑女或父亲皆是如此。他复仇的幻想和诸如对想了解的强迫症,以及他对路上石头的行为等强迫症现象,可作为其感受遭到分割的见证;某种程度上它们可被理解,也是正常的情形,因为淑女原先的拒绝和后来的冷淡,让他的敌意有了一些理由。但他与父亲的关系也被类似的分割感受所主宰,就如同我们转译他的强迫思想后所看见的;童年时他的父亲必定也给了他的敌意一个理由,而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几乎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他对淑女的态度——温柔与敌意的混合,大部分仍处于其意识了解的范畴之中;顶多就是在负面感受的程度和暴烈方面欺瞒了自己。但是相反地,虽然他曾短暂察觉自己对父亲的敌意,这部分却早已在他意识范围当中消失许久了,只有在面临*暴烈的阻抗时,它才能够再被带回意识之中。我们可以把他对父亲所潜抑的婴孩期恨意,视为让他后来的全部生涯受到精神官能症宰制的事件。
我们在此分别列举的患者感受上的冲突,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双双联结在一起的。他对淑女的恨必然与他对父亲的依附连在一起,反之他对父亲的恨则与他对淑女的依附连在一块。但这两种简化而来的感受冲突——他与父亲和淑女关系之间的对立。以及在这些关系当中他的爱与恨之间的矛盾,彼此之间在内容或是起源上并没有联结。这两种冲突的**个,相当于每个人选择爱的客体时都会有的现象,也就是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正常的摇摆不定。*初小孩子乃经由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来认识它:“你*爱谁,爸爸或妈妈?”无论他对两种性别感受的相对强度为何,也无论他*后固着的性目的是什么,这个冲突都会伴随他一生。但正常来说,这样的对立很快就会失去不容变通的矛盾特性,不再是不得变更的“只准择一”。他可以找到满足双边不均等要求的空间,然而即便是一个正常人,对某一性别的较高评价,也通常借由对另一性别的贬低来获得纾解。
第二个冲突,亦即存在于爱与恨之间的冲突,令我们觉得更为奇特。我们都知道初期的爱常常被理解为恨,如果爱无法获得满足,很容易地就会有一部分转变为恨。诗人告诉我们,当爱进入更为剧烈的阶段时,这两种相反的感受虽然互相竞争,却可以同时存在一段时间。但是爱与恨长期的共存,两者针对同一个人且都属于*高的强度,必定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所预期的是激情的爱在很久以前就征服了恨,不然就是被恨所毁灭。事实上这两种相反的感受长时间的存在,只有在很奇特的心理情境下,并获得潜意识中情感状态的合作才有可能。爱并没有成功地把恨排除,而只是驱使它向下进入潜意识;待在潜意识中的恨,由于安全地避免了被意识运作所摧毁的危险,得以继续存在,甚至有所成长。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意识的爱为了要反应,会达到特别高的强度,以便足够强大来执行持续的任务,即让它的对手维持在潜抑之下。在一个人的情欲生活中发生这种奇怪情绪状态的必要条件,有可能是在很小的时候,亦即在婴孩期的史前阶段,这两个相反的感受就被分裂开来。其中一个感受被潜抑,那通常就是恨。
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对强迫官能症患者的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摆脱不掉的印象,那就是我们在这位患者身上所发现的爱与恨之间的关系,乃是属于强迫官能症*常见、*明显,因此也可能是*重要的特质。可是无论把“精神官能症的选择”这问题与本能生活联结在一起有多么诱人,我们依然有足够的理由去避免这种做法。因为我们必须记住,在每一个精神官能症当中,我们同样都会碰到相同的被压抑本能存在于症状背后。毕竟,被爱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恨,在歇斯底里与妄想症的致病机转当中皆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对于爱的本质知道得太少,以至于无法在此得到任何确定的结论:特别是关于爱的负面因素与力比多施虐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完全不清楚,因此以下所述只能被视为暂时性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在我们所关心的潜意识恨的情形中,爱的施虐成分因为体质因素而得到格外强烈的发展,接着经历了过早和太过完全的压抑,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精神官能症现象,一方面来自作为反应而被夸大的情绪意识感受,另一方面则来自以恨的形式留存于潜意识的施虐欲。【亚西比德在《论文集》中提及苏格拉底:“有好多次我希望他死去,然而我知道如果他真的死了,我的悲伤应该比欣喜要多出很多;因此我不知所措。”】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解释爱与恨这种明显的关系,经由本案例的观察,毋庸置疑地它确实已经发生了:当我们发现现在只要将强迫官能症与这一个因素连在一块,就可以轻易地明白它令人困惑的过程,这真是件令人满足的事。如果强烈的爱被几乎同样有力的恨所反对,同时无法分离地与它联结在一起,立即的结果当然就是意志的部分瘫痪,以及那些本应由爱提供动机力量的任何行动,都无法做出决定。但这种犹豫不决不会局限在一种行动群组当中太久。因为,**,一个人有什么行动不会和他主要的动机产生关联呢?第二,一个男人对性事的态度,具有其他反应都会顺从的典范力量。第三,将置换的机制做*大可能的运用,是一个强迫官能症患者心理学上天生的特质。所以患者决断力的瘫痪会渐渐扩展到行为的全部领域。
怀疑相当于患者对其自身犹豫不决的内在感知,因为他的爱为恨所抑制,结果是面对每一个想做的行动时,总是出现犹豫不决的情形。那怀疑实际上是对于他自己爱情的怀疑——那本应是他内心中*为确定的事:它逐渐扩散到所有事情上面,特别容易被置换到*不重要和细微的事上头。一个男人既然会怀疑自己的爱情,就可能甚至必定会怀疑每一件较为轻微的事。【说笑话时有一个技术,就是利用“借由一些很琐碎的事情来表现”,可与此做一比较。哈姆雷特对奥费利娅说的情诗可以显示这个道理:你可怀疑星星是否发光;怀疑太阳是否真的运行;怀疑真理是否会说谎;但绝对不要怀疑我的爱。】
正是同样的怀疑,导致患者对其保护措施的不确定,更导致他持续重复它们以便驱逐那不确定;也是由于这样的怀疑,*终结果是患者的保护行动本身也变得不可能执行,就如同他原先被抑制、与他的爱情相关的决定一样。对于强迫官能症患者的不确定性,我在研究之初曾被引导去假设另一个更为一般性的起源,这个假设似乎较为接近正常。比方说,假设当我正在写信时,因为一个人问我问题而打断,之后我觉得有一股理由很正当的不确定感,担心在干扰的影响下我可能会漏写什么,为求确定,我不得不在完成信件后又重读一次。依同样道理,我可以假设强迫官能症患者的不确定性——例如当他们祈祷时,是由于潜意识幻想不断地与他们的祷告词混合在一起并干扰它们。这假设是正确的,但它很容易符合我刚才所说的。事实上患者对于他是否已经贯彻保护方法的不确定感,就是因为潜意识幻想的干扰作用:但这些幻想的内容恰恰是相反的冲动——正是祷告词的目的所欲排除的冲动。有一次这种情形在我们患者身上清楚地显明,因为干扰的元素并未维持在潜意识中,而是公开出现了。他想要在祷告词中使用的字词是“愿上帝保护她”,但是一个敌意的“不”字瞬间从他的潜意识中进出来,并插入句子当中【也就是变成“愿上帝不保护她”。】;他了解到这是一个诅咒的企图。如果他不发出这个“不”字的声音,他就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并继续无止境地延长他的祷告词。但因为他已发出它的声音,他*终就放弃祈祷了。然而在这么做以前,他就像其他的强迫症患者一样,用尽所有方法来避免相反的感受悄然出现。例如,他缩短他的祷告词,或者更快速地把它念完。类似地,其他患者会致力于将所有这些保护行动和其他事情“隔离”开来。但长期来看,这些技术程序当中没有一个有效。假如爱的冲动成功地把自己置换到一些细微的行为上,敌意的冲动很快就会跟上。进入爱的冲动之新地域,继之再次抵销所有它已完成的。
当强迫症患者染指心智生活安全上的弱点时,也就是我们记忆的不可信赖时,这个发现让他能够将他的怀疑扩展到所有事情上面,甚至是扩展到已经执行过而且迄今与爱—恨情结无关的行动上,也扩展到所有的过去。我回想到一个例子,就是在商店中为她的小女儿买了一把梳子的女人,转为怀疑她的先生,进而开始怀疑她实际上是否已经拥有那把梳子很久了。这女人不正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我可以怀疑你的爱情,(这投射出她对于自己对他的爱感到怀疑)那么我也可以怀疑这件事,我可以怀疑所有事情。”
另一方面,强迫行为是一种尝试,为的是要对怀疑有所补偿,以及矫正那难以承受且为怀疑所见证的抑制情境。如果借由置换的协助,患者*后成功地将他被抑制的意图转化为一个决定,那么这个意图就必须被执行。事实上这意图并非他原始的意图,但是在后者中被阻塞的能量,不会放过在替代行为中寻找其释放出口的机会。因此这能量现在以命令和禁制的方式来呈现,端看是爱意的冲动或是敌意的冲动夺得释放途径的控制权。如果发生强迫的命令无法被遵守的状况,张力就会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并以极度焦虑的形式为患者所感知。
此外,经由某种退行,预备行为渐渐代替了*后的决定,思考又取代了行为,而一些替代行为的预备想法,凭借着强迫症的所有力量而得到伸张,并取代了替代行为。依据由行为到思考之退行的明显程度不同,强迫官能症的个案会展现出强迫思考(亦即强迫意念)的特质,或者是字面上较为狭义的强迫行为特质。然而,只有在两种对立冲动之间以妥协的形貌建立起一种调和,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真正的强迫行为。
和精神官能症生成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助长了**种退行,也就是从动作到思考。在强迫症患者的病史中,几乎必定会显示出想观看和想知道的性本能[窥视和认识的本能],在早期即已发展但被过早潜抑;如我们所知的,我们的患者之婴孩期性活动的一部分正是被那种本能所支配的。【强迫症患者平均的智识能力极高,可能也和此一事实有关。】
我们已经提过在强迫官能症的生成之中,施虐的本能成分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认识的本能是强迫症患者体质上占优势的一个特征时,绞尽脑汁沉思就成为精神官能症的主要症状。思考过程本身被性化,因为正常情况下依附于思考内容的性快乐,转而依附到思考这行为本身;思路上达成结论所获致的满足,被经验为如同性满足一般。在认识本能有所作用的不同形式强迫官能症中,它与思考过程的关系,让它特别适合吸引那企图化为行动却徒劳无功的能量,让它改道至思考的领域。在这里它有获得另一种快乐满足的可能性。就这样,经由认识本能的协助,这次轮到替代行为被思考的预备动作所取代。但是行动的拖延很快又被思考上的犹豫所取代,*后整个过程连同其所有的奇特性,都被转移到新的领域,就如同在美国整栋房屋有时候可以从一处挪移到另一处一样。
有了前面讨论的基础,我现在要大胆论定我们寻觅许久的心理学特质,它替强迫官能症的产物提供了“强迫的”或强制的性质。当精神系统运动端发生了抑制作用(由于相反冲动造成的冲突)时,结果使得思考过程必须负责花费正常情况下只保留给行动的能量(关于质与量两者都是),这思考过程就可称为强迫的或强制的;换句话说,一个强迫或强制思考的功能,就是退行地代表一个行动。我想,没有人会质疑我以下的假设:与打算造成释放或调整外在世界的行动相较之下,思考过程所置换的能量(依据经济学)本来就比较小。
以如此过度猛烈的程度强行进入意识层的强迫思考,几乎可以确保自己不受意识思考为了解决它所做的努力之影响。如我们所知,提供这层保护的,是强迫思考在进入意识之前所经历的扭曲,但这不是唯一使用的方法。除此以外,每一个个别的强迫意念都几乎必然会远离其来源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即使经过扭曲,它仍可以非常容易地被理解。依据这个观点,首先,在致病情境和源自此情境的强迫症之间,被插进一个时间的间隔,目的是要误导意识对其因果关联性的任何调查;其次,强迫症的内容经由一般化而从其特别的背景中抽离。患者“彻底了解的强迫症”即为一例。但也许另一名患者可以提供更好的例子:有一名女士禁止自己佩戴任何个人饰品,然而激发此禁令的因素却只和一件特定珠宝有关——她曾嫉妒母亲拥有这件珠宝,也希望有一天她可以继承它。*后,如果我们小心区辨口语的扭曲和内容的扭曲,就会发现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保护强迫症来对抗意识上想解决它的企图,那就是选择一个不确定或暖昧不明的用语。该用语经过被误解之后,就会找到方法进入患者的“谵妄”之中。接着无论他的强迫症历经任何发展或取代的进一步过程,都是根据那个误解,而非文本的正确意义。然而,观察将会显示出,谵妄不断地倾向于和事情的正确意义以及未出现在意识层的强迫症用语形成新的联结。
我想要再次回头谈谈强迫官能症患者的本能生活,并补充一个说明。我们渐渐明白我们的患者除了其他特质以外,还是个嗅觉者。根据他自己的描述,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他借由气味来辨识每一个人,像一只狗一般;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他对于嗅觉仍比大多数人要来得敏感。我在其他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也遇见过同样的特质,歇斯底里症与强迫症患者皆有。我渐渐发觉以嗅闻为乐的倾向,虽然自童年起即灭绝,却可能在精神官能症的生成中扮演某种角色。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嗅觉感知的萎缩(那是人类采取直立姿势的必然结果),以及随之引起对其嗅闻快乐的器质性潜抑,是否可能和他对神经疾病的敏感性之起因有很大的关联性?关于为什么随着文明的进步,恰好是性生活必须成为潜抑下的牺牲者,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解释。因为我们早就知道在动物组织当中,性本能和嗅觉器官功能之间紧密相关。【我可以补充在他童年时,曾经出现强烈的嗜粪倾向。在此联结中,他的肛门性欲已经被注意到。例如,在恋物癖的某些形式中。】
在结束这篇论文之前,我想表达一个希望,虽然我的传达怎么说都很不完整,但期盼它至少可以刺激其他的工作者,经由对强迫官能症更深入的研究,而能对此主题有更多的了解。我认为,这种精神官能症的特征——让它与歇斯底里得以鉴别——并非在于本能生活,而是在于心理领域。我不能在论文中就此告别我的患者,而不写出我的想法,那就是他可谓裂解成三个人格,也就是有一个潜意识人格,还有两个前意识人格,而他的意识则摆荡在两个前意识人格之间。他的潜意识由他早年被压抑的那些冲动所组成,可以被形容为激情和邪恶的冲动。在正常状态下,他相当仁慈、快活与通达事理——个开明的上等人才:而在他的第三个心理组织中,他臣服于迷信与克己主义。因此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信条,对生活也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这第二前意识人格主要包含对抗被潜抑愿望的反向作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预见,如果疾病持续更久的话。它将会吞没正常的人格。我目前有机会研究一位罹患严重强迫动作的女士,相同地,她也裂解为一个随和且生气勃勃的人格,以及另一个过度沮丧且克己的人格。她提出**人格是她正式的自我,但实际上她被第二人格所支配。这两个精神组织都可以进入她的意识层,但在她禁欲人格的背后,依稀可辨其存在的潜意识部分——这部分她浑然不知,乃由古早且潜抑许久的愿望冲动所组成。(未完待续)
文章摘自︱无限笔迹
公司名称:新乡市红旗区心灵港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与新二街交叉路口东北角,靖业公元国际6楼601(9、22、38、56、60、126、146、49)
公司电话:0373-38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