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译文】对精神分析中思考的研究--比昂核心论文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624次

编者荐语:

感谢陈浩老师的翻译!

以下文章来源于来自心理的答案 ,作者译者:Leo Chen

来自心理的答案.

心理咨询师Leo Chen的个人账号,提供咨询预约,定期分享心理相关的文章。



本文译自比昂1967年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的《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inking:A Theory of Thinking 》一文。


译者前言

缘起:很多同行都在谈比昂,但中文中关于比昂的文献的确不多,这让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我就挑了两篇比昂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来翻,一篇是《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inking:A Theory of Thinking》[本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文体提出了比昂的理论的核心概念“容纳”/容器功能]、《Attack on linking》Leo Chen:【经典论文翻译】对联结的精神病性攻击-比昂核心论文【讲述了他对来访者对关系进行的精神病性的攻击的理解】。

比昂的折腾与拼搏:比昂父母均为英国人,他出生于印度【原因我还没查到,有人说他父母是新教传教士,有人说他们到印度谋生的落魄低阶贵族,看着他一生都在为回到上流社会奋斗,我更愿意相信后者】,8岁起比昂被父母送回英国的寄宿学校读书(这与很多精神分析大家,弗洛伊德,克莱因,拉康,温尼科特未远离原生家庭的经历很不一样),虽然在印度家经富裕,但是供养他到英国读书对他父母而言也是需要省吃俭用的。他的名言“最纯净的倾听方式,就是无无欲地倾听。”可能只是反映了他的成长环境并没办法给他足够的支持资源,也没时间和机会教给他足够的如何参与的经验。而这种自小就离家留下无依感和不安全感也让这个人一生都在想办法和折腾,他参加了一战(19-22),从学历史(23岁)转向医生(27岁),转向精神分析(36岁),二战(43-48),51岁开始其接受克莱因长达8年的分析,72岁去了美国工作(期望为子女多积累点财产),82岁回英国。这也反映在他的理论上,一定要要建立一套可以足够大的,足够牢靠的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当那些不确定袭来的时候,才能让他安心呆一会儿。

基督教中的容器:比昂在文中首次将母亲视为是容器( apparatus),在中文世界中会让人很不解,为什么会将母亲比喻成锅碗瓢盆的。但放在基督教文化里这个比喻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圣经中经常提到一个容器“杯”,在中文中杯是一个量词,比如一杯酒,一杯水,一杯茶,一杯奶,会将重点放在里面的液体上。但在圣经里对杯的强调会超过里面的东西,给人一种万物皆可被装,而被装起来和被传递的价值更大。比如圣经中提到的”福杯“【赐福】,”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要承受的苦和以后的遭遇),”父啊,求你叫这杯离开我“(这些恐惧害怕和痛苦折磨)。或许作为农耕文明,的确没办法理解游牧民族在传递,携带,运送以及保存物品过程中的无助吧。在新约中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和容器有关的经文,一段是耶稣被卖前一夜拿起杯,祝谢了,对门徒说“这杯是我用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单纯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个杯代表着可以被装起来,可以被传递的救赎、关系、祝福、帮助以及新生,大家对这个比喻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另一段时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说“要自洁,脱离卑贱的事,要做贵重的器皿,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同样做为来访者的母亲、咨询师、甚至领导,也是如此,如果来访者使用的不顺心,来访者就觉得他们有问题,不自洁;而的确作为要想和他们建立疗愈性的关系的治疗师也的确是要自洁,比如咨询师需要做体验消化自己的过往,在工作时要腾空自己,以便被来访者使用和投射,预备行各样的疗愈的事,的意思是一样的。

比昂和克莱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昂(51-59岁之间)开始在克莱恩的督导下进入了精神分析领域,并且继续追随克莱恩。比昂的思想最接近克莱恩学派,他的很多关键概念都是直接从克莱恩学派吸收来的,比如好乳房,坏乳房,没有乳房,投射认同、分裂、死亡本能、偏执分裂-抑郁状态等,在研读比昂之前是有必要了解下这些概念的。

本文核心:翻译一篇一个例子也没有的的纯理论性的文章,我觉得我也需要像母亲一样成为一个容器/阿尔法功能,感受这些令人困惑和对我蛮有挑战的东西,并翻来覆去的咀嚼和消化,结果最后也没挤出奶,只是端出了一锅自己也不怎么满意的糊糊。

在结束受克莱因督导将近10年后,比昂尝试通过本文整合出一个供精神分析师使用的理论。在该理论中依然延续了克莱因对咨询关系的比喻--一个面对困难婴儿的母亲。比昂尝试利用母婴关系,甚至更早一些的婴儿和乳房的关系来说明什么样的婴儿最后有了精神病性功能,以及这部分是如何疗愈的。

他从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应对挫折谈起,认为能忍受痛苦的人会想办法解决挫折,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为可行的时候,他会得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规则,并且感到获得了情感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思考功会得发展,挫折对他也会变得更加能够容忍。当不能忍受挫折时,个体就会回避和挫折相关的事物建立关联,比如婴儿不愿意将自己的痛苦和没有奶联系起来,如果他没办法将关注点放在找奶上,那他就会产生一种不断增强的我要死了感觉,以及赶快将这种感觉清除出去的冲动;当挫折令人非常难受但是没到要逃走的时候,个体就会使用全能感来替代可能导致挫折的现实检验,在全能感的操控下,个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做真和假的判断,只做对和错的道德判断,由于这个判断会导致个体在和外界建立联结的时候极其不稳定,比如我妈是个坏妈妈,个体无法将这个坏妈妈和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联系在一起,也无法将这个坏妈妈其实很多时候也是能帮它解决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最后导致了精神病性发育。

对于婴儿而言,婴儿是没办法像成人一样来承受和处理这些的,他必须借助母亲来实现对痛苦的忍受和问题的解决,那它是如何利用母亲的呢,它把自己感受到的投射给母亲,让母亲产生一种被需要感,借助母亲将这些处理成婴儿能够消化和承受的东西,婴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自己哭的时候饥饿感是会被满足的,或者自己揪母亲头发的时候,自己身上的臭味和湿哒哒的感觉是会被清除的。但是呢,存在一些母亲不愿意接受婴儿投射的情况,比如它哭但是母亲不愿意接受这种刺激,他可能就会丧失和将自己的饥饿感和母亲/乳房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饥饿是和乳房,甚至是和母亲这些客观存在有关系的。如果它能做这个区分,他就会想办法来呼唤奶或者母亲,他的恐慌感会下降。如果不能他就会内化一个不断增强的自己快被饿死的感觉,这个感觉是那么强大,它就只剩一个尽可能的将它无法承受,快要淹死自己的感觉的删除掉的冲动。

除了上面讲到的思考,投射性认同和全能感三个容器外。在文章最后,作为群动力学的先行者,比昂讲了沟通中的公开的重要性,认为虽然很很多事情都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公开代表着个体开始能够将自己和外界的事物关联起来,能够借助语言和沟通技巧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投射性认同,更容易认识到一些规律,而作为一个群居生物,我们的很多行为也是有指向性的,也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会得到释放,并获得情感满足。



一:本文目的是提出一套心理咨询可以验证的思考理论


本文是想提出一个关于思考的理论。提到思考理论,会让人觉得本文会是一个哲学讨论,的确我不否认本文研究的也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但是本篇和哲学讨论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篇的理论是为了在心理咨询中使用的理论,为的是提升精神分析师重新构建咨询假设的能力。

哲学和本文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关系。

本文中的这些假设本身是为了接受实践检验,需要与精神分析中实际观察到的一致保持,为了保证理论的聚焦,如果不必要我就不会它进行扩展。这有点像当数学中的圆,是需要能够保证它是可以被画出来的是一样【译者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圆的理论进行各种各样的验证】。

出于对该理论可以被精神分析师接受的目的,我是期望该理论能够被应用到足够多的案例中去的。

我认为在考虑诊断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参考这些不断整合的理论模型,而本文只是众多理论模型中的一个,所以我并不太重视该理论在诊断上价值。当然一旦发现患者心理或情感出了问题,我们根据该理论是可以做出一些诊断的。

本文,采用了科学研究的形式来阐述这个理论,可能对大家理解起来不是很友好。我也在想,或许我应该使用更通俗的形式,将讨论重点放在得出该理论的情感体验上。



二、想法被验证会让我们获得规律及情感满足体验,如果想法可能不会被满足时,就会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不被满足,思考能力就得到发展了。



想法与涵容想法的容器--我暂且将之称为思考(thinking)的成功发展,决定了思考(thinking)的发展。但这里的确有点混乱,具体该如何称呼这个容器我还要再认真思考下。

It is convenient to regard thinking as dependent on the successful outcome of two main mental developments. Th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They require an  apparatus to cope with them. The seco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is of this apparatus that I shall provisionally call thinking. I repeat-thinking has to be called into existence to cope with thoughts.

与其他将想法视为思考产物的理论不同,在这里我认为思考是由给心理带来压力想法催生出来的,而不是相反。精神病理性发育要么与想法发展过程中的崩溃有关,或与涵容思考的容器崩坏或处理想法的容器崩坏有关,要么和这两个都有关。

我们可以根据想法的发展历史,将其分为,直觉、设想或想法,最后是概念;通过对概念的命名,设想和想法被确定下来。概念是在直觉+验证直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可以将直觉看作是康德的“空虚想法”在精神分析中的类比。认为婴儿天生对乳房就有一个期待的精神分析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个模型。当我们直觉和与之接近的验证关联起来的时候,概念就在我们内心就形成了。用到这个模型中就是,当婴儿的直觉(先天的对乳房的期待,对乳房的先验认识,“空虚想法”)接触到乳房时,婴儿就证悟了,与此同时概念也形成了。这个模型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即直觉与证实直觉的每一次相遇都会产生一个概念,概念的产生会让个体产生灵光一现般的情感满足体验。而概念也就被视为是经常与情感满足体验一起出现的。【译者注:这就是很多来访者苦苦追求的,希望咨询师给他们的所谓灵光一现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



三、忍受挫折的能力决定了个体是回避挫折还是修正挫折




本文我主要讨论直觉受挫时的‘想法’。我尝试用模型解释,一个期待乳房的婴儿与没有乳房(no-breast)满足它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会时发生什么。这个结合通常会被体验为一个没有乳房(no-breast),或内在的乳房“缺席”(  "absent"  breast inside)。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婴儿的应对的挫折能力:特别是它取决于婴儿回避挫折(不要奶了)还是修正挫折(比如产生全能感或者投射性认同,或者思考)。

如果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充足,当“没有乳房”(no-breast)变成一种想法时,也促使涵容这个想法的容器“思考”的出现。弗洛伊德的两个心理机制原则【译者注: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很好的描述了这个现象,当现实原则处于支配地位时,当个体感知到有需求时,他就可以采取行动满足需求,成功的避免了挫败感,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思考能力的发展的。因此忍受挫折的能力能够促使想法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被忍受的挫折也开始变得更加可接受了。

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一个最终有能力成熟的人,在面对“逃避挫折还是修正挫折”的内在需要时,最后还是会认为,坏的内在“没有-乳房”(the bad internal "no-breast"),是一个想法。【译者注认为没有奶只是一个想法,会让人思考如该如何解决缺奶的问题】



四、无法忍受挫折会导致个体用一个清除痛苦的冲动替代现实检验,如果挫折造成的痛苦没强到要逃跑的程度,个体会用一个全能幻想来做出一些道德判断,这两者情况都会导致个体丧失现实检验能力。



与被现实原则支配时的想法相反,无法忍受挫折会使个体倾向于逃避挫折。验证直觉受挫时产生的想法,会产生一个与事情本身搅在一起的坏的客体,让人只想将他们清除出去【译者注:个体就分不清饥饿与没奶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将注意力关注在为什么没奶,或者如何找到奶上,然后就陷入在自己快饿死这个感觉上,以及如何清除这个令人不舒服的感觉上】。涵容思考的容器的发展就会受到干扰,取而代之的是投射性认同功能的迅速膨胀【译者注:没办法思考如何活下去,只能说我快活不下去】。针对这种发展我提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认为”去除坏乳房“与”从好乳房获得喂养“具有同等价值。根据这个模型,最终会导致,所有的想法都被视为与坏的内部客体是一样的;这样个体会感受它需要一个,能清除这些不断累加的坏的内在客体的容器【译者注:这个容器大家可以理解为妈妈或咨询师】,而不是涵容想法的容器。症结最后就落在是修正挫折还是逃避挫折的决定上。

数学中的点,线,圆及我们后来通过数字所知道的东西,源自我们在婴儿期和哺乳期,从两只眼睛、两只脚等中领悟的二元性。

Mathematical elements,namely straight lines,points,circles and something corresponding to what later becomes known by the names of numbers,derive from realizations of two-ness as in breast and infant,two eyes,two feet and so on.

如果对挫折的抗拒不是太强烈的话,个体就会使用修正挫折的策略。数学元素的发展,或亚里士多德称为数学对象的发展,和概念的发展是类似的。【译者注:对亚里士多德不了解,着实没明白后半段他在说啥】

If intolerance of frustration is not too great modification becomes the governing aim.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elements,or mathematical objects as Aristotle calls them,is analog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ions.

【译者注:如果个体对挫败太过于抗拒,就很容易掉进自己情绪之中,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坏的,都是自己想要清除的,没办法区分主观和现实,也就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也就没办法认识到真理,获得醍醐灌顶的感觉了】如果对挫折的抗拒占据了主导地位,个体就会采用带有毁灭性的攻击来规避现实。但这种情形下,个体会认为这个时空中的一切都是和被毁坏的客体一起的,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乳房(no-breast ),那么个体会想将这些像发射导弹一样快速的清除进一个湮灭空间中,那这样个体是不可能进行现实检验的,因此直觉也是没办法变成概念了。投射性认同占据主导地位时,自我和外部客体就混成了一团,由于无法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差异,个体也就丧失了对二元性的感知。

【译者注:精神病性强迫性重复】我总是观察到有些患者一边不停地指责自己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浪费时间,结果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疯帽子的茶话会总是被固定在四点钟一样,个体和时间的关系变成了通过浪费时间来消灭时间。

当我们意识到愿望和满足愿望之间的距离时,可以通过思考能减少挫败感。但无法忍受挫折会阻碍想法和思考能力的发展。概念,这个由直觉及验证直觉相遇后产生的结果,它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非常精准验证结果。如果我们可以忍受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挫折感,那么无论验证启动后的结果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对从经验中学习都是有用的。如果对挫折的抗拒没有严重到激活逃避机制,或者没有强烈到了要推翻现实原则的主导地位。个体就会通过使用全能感来替代与直觉相关的负面验证过程。这个过程牵涉到使用全能假设替代从经验中学习的想法和思考,这种情况下,心理活动是不存在真和假之分的,但辨别真假恰恰是人格的非精神病部分。当不再对真假进行区分,全能感就会对事情是做出道德正确的,还是道德错误进行了独裁式的判定,一个具有精神病性功能的道德感就产生了。因此,在平衡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道德之间时,是存在潜在的冲突,极端的一方会影响另一方。


五、母亲的无法忍受婴儿的投射,会导致婴儿内射一个清除所有可能性的强烈的内射性认同



一些直觉与对自我的期望有关。直觉容器的作用是保证即便是在选择很少的环境中,也要确保婴儿是可以生存的。影响生存的一个环境因素是婴儿的特性。通常就像环境中的其他元素一样婴儿的特性也是由母亲管理的。如果在对脆弱的现实感知进行管理时,母子双方能够调整并适应彼此的投射性认同,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当然这其中暗含一定的全能幻想【译者注:比如婴儿会觉得自己只要一哭就能将妈妈呼唤来,母亲觉得自己养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成为全天下最好的人】。当梅兰妮.克莱因谈到“过度”的投射性认同时,我认为“过度”一词不是指频率上的,而是对全能感的过度信任。当婴儿产生一些需要消除的感觉时,他就会用一个行为让母亲产生一些感受。比如,如果婴儿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它就会让母亲产生“孩子快死了”的恐惧。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可以接收这些并且对此做出疗愈性的反应:也就是说,让婴儿以一种它可以忍受--这个恐惧正在被婴儿自身管理的形式,让其重新接受其恐慌的部分。如果母亲不能忍受这些投射,婴儿会退化到强度和频率都在不断增加的投射性认同上。这个度的增加的会清除投射中的灰色地带,并使得个体以同样的力度和频率进行再内射【译者注:婴儿觉得自己快死了的感觉,会变成了我快死了--妈妈抛弃自己了--自己这么弱小真的是会死的】。通过患者在咨询室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患者的一些感受 ,也可以使用这些推论搭建一个模型,当然这个模型是关于病理性的,对一个正在思考的成人是无效的。在这个模型中这些患者内部已经建立起来具有一个贪婪阴道状“乳房”的特征的客体(It behaves as if it felt that an internal  object has been built up tha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reedy vagina-like "breast" ),这剥夺了个体接受或给予美好的机会,只留下堕落的部分,进而使得个体丧失理解和分析的功能。在精神分析中,这样的来访者无法从他的环境中获益,因此也无法从他的分析师那里获益。换句话说,母亲丧失涵容能力,会导致婴儿思考能力发展的过度提前,这个后果是严重的。



六、母亲的α功能为解决上述精神病性问题提供了基础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下面我提到的意识是指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心理特征的感知器官“。



在一次的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议上我使用α 功能【译者注:α功能指:母亲所拥有的,将婴儿所不想要的排泄物:粪便、尿液、痛苦,转化成好的乳汁、谅解和安慰的功能】描述了分析心理障碍的工具。假定 α功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感官信息转换为 α元素【译者注:α元素是可以被投出或丢进他人里面,或被再体验的,是一种可以顺畅流动的元素。】,为个体的梦提供素材,使个体有了入睡或醒来的能力【译者注:真的这么强大么,我表示怀疑】如果我们假设自我能够从自我经验中,从认识自身的角度上意识到自己,那么逻辑上是支持这样的α功能存在的【译者注:换句话说,我们在反观过去经验的时候,会发现在某些方面上我们是可以与别人顺利交流沟通的,那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能力。反之那些总是让我们头破血流的,无法和别人交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障碍。】。然而母婴之间未能建立,一种正常的投射性认同是可能的,这会阻碍α功能的发展,也阻碍了一些元素分化为有意识和无意识。【译者注:如果一个人在很多方面总是头破血流,比如无法和别人建立关系,那么他在这个事情上是没办法区分出那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现实的,这通常和幼年母亲α功能有问题有关,比如母亲无法接收到他传递过来的需要的信号】

通过将“意识”限定为弗洛伊德的定义会帮我们省去不少困难。使用弗洛伊德所指的“意识”,意味着意识产生了自我的“感官信息”,但没有α功能将它们转换为α元素,因此需要一个许可能力【译者注:一个守门员】,以便它变成意识或无意识的。这个用到婴儿身上就是,婴儿自身是无法利用的感官信息的 ,他必须将这些元素投射到妈妈身上,通过她来将那些必须得到处理的问题,转换成适合婴儿使用的 α 元素【译者注:母亲变成了婴儿的守门员和裁判官】。

我用弗洛伊德定义的有限的意识,定义了一个与无意识无关的”基本的婴儿意识“。在这个概念里,自我的所有感觉(impression)都是有意识的,都具有同等价值。婴儿可以通过”母亲的遐想能力“( The mother's capacity  for reverie)这个受体器官,利用自己的意识获得自我感觉。

基本的意识不能执行那些我们认为是意识领域的中任务,而将“意识”一词从它的常用领域---在那里意识被于理性思考的重要心理功能中,抽离出来是有问题的。但在这里我还是这么干了,之所以这样么做,是因为我想说明如果中断基本意识和母性遐想间投射性认同的相互作用,会发生什么。

如果婴儿和乳房【译者注:为啥没有用母亲,是因为母亲和乳房对婴儿的意义是不同的,它饿的时候要的是满足它的乳房,其次才是那个有乳房的母亲;但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她需要利用自己的母亲遐想判断何时婴儿是需要乳房】之间的关系允许婴儿投射一个'他快死了'的感觉给母亲,这个快死的感觉如果能和乳房关联的话,就能使婴儿内心可以忍受这部分,之后再内化它,那么婴儿就能正常的发育【译者注:如果快死的感觉能够和乳房关联在一起,就会变成我需要奶,表达的是妈妈我要喝奶你不给我我就闹,而不是我快死了】。如果投射不被母亲接受,婴儿‘我快死了的感觉’本来的意义就被剥夺了。那么婴儿就会内化了一种无名的恐惧,而不是内化“死亡的恐惧是可以忍受的”这个事实【译者注:就会变成妈妈,我需要喝奶,你不给我,我就哭,变成了我真的快死了】。

母亲的遐想能力崩溃导致的未完成的任务,会被强加在基本意识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关联功能(the function of correlation)相关。【译者注:在上文中,母亲拒绝被投射,最后导致孩子体验到了濒死感,没办法将这个濒死感和乳房,以及有乳房的母亲关联起来】

如果基本意识无法承受施加在它身上的重担。婴儿内部形成的投射性认同-拒绝-客体,意味着婴儿没有认同一个可以理解的客体,相反认同了可以被任意误解的客体【译者注:虽然它的父母并没有那么坏,但是因为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它有无限的遐想,甚至会以为对方死了】。更进一步说,透过这个被提前的,脆弱的意识,这样的心理特征就形成了。


七、除了母亲有容器功能外,个体自身也有四个容器功能



心理上可以获得容器有以下四层:

  1. 思考,与逃避痛苦和修正痛苦有关。

  2. 投射性认同,通过清除,以及避免对正常的投射认同产生困惑,来回避痛苦。

  3. 全能感。

  4. 沟通

对我列出的4个容器进行审视,我们就会发现这四个容器是来处理想法的。想法,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我所描述的概念、想法、梦境中的想法、α元素和β元素。由于这些想法要么以某种形式暗含了一个问题,要么反映了一个问题。这些想法也都被认为是心理上,需要关注的,需要通过这样方式或者那样方式清除的,不受欢迎的,或多余的东西,似乎是必须处理掉的。

作为问题,很明显是这些状态下大家需要一个容器来承担弥合认知-缺乏理解-修正这种缺乏的行动之间差距的功能,就像α功能承担的弥合感官信息和理解感官信息之间的差距的功能。换句话说,正如感官信息必须通过 α 功能进行修正和处理以使其可用于梦中等一样,想法也必须被处理以便它们可以转化为行动。



八、从群体动力学上来讲,除了行动,交流通过协助个体完善之前形成的投射性认同,也具有疗愈作用的。



将想法转换成行动,涉及到公开(Publication),沟通和常识。虽然我已经避免讨论如何将想法转换成行动,但之前的讨论中多多少少暗含了一部分,比如将"快死了的感觉"和"乳房"联系在一起的关联我们前面是明确谈到的。【译者注:比昂是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先驱,二战结束后比昂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带过团体,该诊所堪称心理治疗发展的世界中心,更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的朝拜圣地。他作为团体带领着在伦敦很有名望,之后才转为个体心理治疗师的】

公开(publication),被视为是为意识制造从名义上可用的感官信息,从源头上可以被视作只是想法的一种功能。虽然围观者对个人而言依然会被认为是私人的,但围观者对于个人觉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其中也涉及一些问题比如感受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感受问题和下面的事实密切相关,这个事实是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个体在群体之外是无法找到满足感,缺乏社会指向的表达,是无法满足任何情感冲动。个体的所有冲动(冲动在这里指有的冲动是所有的冲动而不是单指性冲动),同时也是自恋的,如何解决自恋和社会化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问题。就技术问题而言,如何用语言,其他符号来表达想法或概念是个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沟通。在沟通的起源上受务实的投射性认同的影响。新生儿经历了各种变迁,包括前面提到的全能感膨胀带来的堕落。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好,婴儿利用自己的心理特征能够发展出一种忍耐力,这会为α功能和正常思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婴儿就会发展。与此同时个体也发展出了一部分社会功能【比如和母亲的沟通交流】。但在群体动力中,我们几乎没关注过,非常重要的沟通功能的发展;沟通的缺失甚至会使有效的交流变得不可能。然而,沟通的存在可能会使信息接收方产生被迫害感。为了减少迫害感的出现,大家开始不断总结有效沟通的原则。最后单一的实体,或群体利用元素文字或者符号进行沟通,使得很多现象也通过彼此关联的形式开始不断整合。

沟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相互关联。虽然沟通仍然是一种私人功能,但概念、想法及其语言表达,对于促进不同感官信息间的整合非常重要的。如果信息整合后得出一种真实感,这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应该在一种类似于真实-功能性-陈述的陈述中得以表达(If the conjoined  data harmonize  a sense of truth is experienced and ,it is desirable that this sense should be given expression in a statement analogous to a truth­ functional-statement.)。和食物匮乏带来饥饿感有点类似,如果缺乏真实感,会导致个体陷入精神虚弱的状态感。当然陈述带来的真实感和诚实描述事实并不一定带来同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可以进一步探索基本意识和心理特征的关系。情绪和心理之间关系与客体和感知之间的关系类似。也就是说,个人知识中的常识观点与普通情感观点相互对应;如果一个被恨的人,可以被联系到到他被爱的时候,并且我们确认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情绪的是同一个人时,真实感就被体验到了,关联性就形成了。

在咨询空间中也会有类似的关联性,比如咨访关系中的爱恨,精神分析也有意或无意的蕴含着一个尽管一直饱受争议,但这是毫无争议的现实,即他们都是同一个人。

比昂简介


威尔弗雷德·鲁普莱希特·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1897.9.8日-1979.11.8日)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是20 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思想家和实践者之一,后克莱因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扩充和深化了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思想,将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人际互动的容器理论。

1897年生于印度,家境富裕,八岁与父母分离,到英国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一战期间,到法国服役,担任战车指挥官,获卓越服务勋章以及荣誉勋位。后进入在牛津的皇后学院攻读历史,之后转往伦敦的大学学院研习医学。二战期间,他是诺思菲尔德医院的随军军事精神病学医生。由于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开始接受瑞克曼的训练分析,1948年转至克莱因处继续接受分析持续了8年。

1940-1950年期间,他专注于团体过程的研究。后来而转向精神分析的相关工作,并在该领域成就卓越,从1956年到1968年先后担任过伦敦精神分析诊所董事、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梅兰妮基金会主席。

1968年起,搬至洛杉矶工作,1979年回到英国,1979.8.28,在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死于急性髓系白血病。